微信掃一掃
見利思義是中國傳統(tǒng)道德處理群己關系的一條基本行為準則,是中華民族重要的傳統(tǒng)美德。義和利問題,講的是道德原則和物質(zhì)利益的關系問題。義,一般地是指合乎正義和公益的或公正合宜的道理或舉動。利,就是指物質(zhì)利益。見利思義,不是一般地反對“利”,而是指見到利益,應首先想一想符不符合道義,該取的可以取,不該取的不應據(jù)為己有,即義然后利,亦即孔子說的“義然后取,人不厭其取”。 義利之爭貫穿了中國古代思想史。主要有3種觀點:第一種觀點,是重義輕利,主要代表是孔孟的儒家學派??鬃诱f:“君子喻于義,小人喻于利”(《里仁》)“不義而富且貴,于我如浮云。”(《述而》)義以為上,“義以為質(zhì)”、“見利思義”(《問憲》)、“見得思義”(《季氏》)孟子同孔子一樣也是重義輕利,主張“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”,“生,亦我所欲也。義,亦我所欲也。二者不可得兼,舍生而取義者也?!保ā陡孀由稀罚?/FONT> 第二種觀點,是重利輕義,主要代表是管仲、商鞅、韓非為代表的法家學派。管子說:“倉癛實,則知禮節(jié);衣食足,則知榮辱?!保ā赌撩瘛罚╉n非認為人都是自私自利的,講仁慈不僅無用,而且有害。他說:“好利惡害人之情也 ?!保ā抖y》) 第三種觀點,是義利并重,主要代表是墨家學派。墨子把愛私利、道德和利益結合起來。他說:“兼相愛,交相利。”(《兼愛下》)在義和利的關系上,墨子強調(diào)二者的結合,或說義利并重。荀子闡述得最為深刻,他從人的自然屬性出發(fā),承認人的物質(zhì)利益,主張義利兩有,二者都不能否定,但是,他主張“以義制利”,(《正論》)認為“先義而后利者榮,先利而后義者辱?!保ā稑s辱》) 早期儒家的“義利觀”這個基本精神,對后世發(fā)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。 無論是“重義輕利”,還是“先義后利”,關鍵是作為原則、標準的“義”必須正確,即符合社會進步的時代要求,否則前提錯了,一切就錯了。在階級社會里,由于階級利益和不同政治集團的利益不同,“義”的具體內(nèi)容往往也截然不同,甚至根本對立。在封建社會,貧苦農(nóng)民不堪壓迫,揭竿而起,從來都認為自己的行為是符合“義”的,所以稱“起義”、“義軍”;但在封建統(tǒng)治階級看來,那是“造反”,是“反賊”。 1.教育青少年學生懂得見義思利的內(nèi)含,弄清義與利關系問題中的幾種基本觀點,自覺堅持“以義制利”、“義然后利”的觀點。 2.教育青少年學生明確義利觀是具有階級性的。讓學生知道為哪一個階級和政治集團謀利益,就有哪個階級和政治集團的“義”?;\統(tǒng)的“義”是不存在的。 3.教育青少年學生在實際生活中能堅持社會主義的“義”,自覺做到見利思義,以義取利,拾金不昧,而對有損國格、人格的利不能沾邊,對那些見利忘義,巧取豪奪,坑、蒙、拐、騙的現(xiàn)象應當有一個正確認識,勇于批評,敢于抵制,做一個高尚的人,有益于人民的人。 《中華民族傳統(tǒng)美德教育新論》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