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拳 ——東安武術(shù)小識 文紫湘
??? 為了看看陽光,我來到這個世上。 ??? 但是,來到這個世上之后,我卻不得不去學習各種各樣的人生技術(shù)。從剛剛懂事起,我就知道有兩件事是今生必須要學習的。其一是讀書,其一是打拳。讀書要等到七歲左右才正式上學,打拳卻要從自己在這塊土地上能站穩(wěn)腳跟邁步行走時就得開始練習。 ??? 因為在我們這塊土地上,最古老的生存技能是與體魄和武藝緊相聯(lián)系在一起的。數(shù)百年之前,這個地方還被人稱作“遠惡軍州”。莫徭舉事,農(nóng)民起義,時有發(fā)生,朝庭希望它安定,故名以“東安”。橫亙在其西南一側(cè)的越城嶺是它深厚的地理背景,從廣西全州流過來的湘江是它通江出海的脈絡。湘桂交界,山高林密,自然是虎豹棲身之所、匪徒嘯聚之處。從三國時期開始,諸葛亮征戰(zhàn)桂(林)永(州),駐兵東安,即有散兵游勇傳藝于民間。至宋代建隆至乾德年間,縣人陳知鄴以武藝“崛起草野,建功于時”,官至檢校左散騎常侍兼御史大夫。明代,在縣治開設武學,專門培訓武術(shù)人才。明萬歷十五年,縣人李玉美得中武舉。清嘉慶年間,福建少林寺高僧王永才因避難留居湘江淥埠頭沉香庵,在淥埠頭、紫溪、水嶺、茶源一帶傳授南少林拳,此為東安武術(shù)源流之一。而咸豐九年至十一年,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義軍四進四出東安,傳下武當拳、岳家拳,并帶入西南苗民刀術(shù)和五禽拳。此外,清咸豐至同治年間,縣人葉兆蘭、席寶田先后在縣內(nèi)招募鄉(xiāng)勇萬余人,聘請南北武林高手擔任教官,使各處武術(shù)流派在東安薈萃,十八般武藝在東安傳播。由是縣人“頗習技擊”,在各地供武職者亦多。練武習拳,遂成風氣?!按虿贿^東安”,也因此成為一句叫得頗為響亮的口號。 ??? 生存于這樣一個大背景之下,如果你沒有天生雄健的體魄和過人的力量,那么你必得通過勤學苦練來造就一身高強的武藝。否則,你就無法在這塊土地上立足。 ??? 我們文氏家族,有清一代即已遷居東安西北邊境舜皇山的余脈山中,在一條叫做水嶺的山脊上和一條叫紫江的溝壑里定居,交界新寧靖位。邊鄙之地,事故多多,必得靠力量和技擊來說話。于是,出于立身的需要,對武術(shù)的崇尚便代代相傳,后生子弟皆以打拳耍棍為能事。我最早聽得的人生故事,就是關(guān)于“倆(讀Lia)嘴拔拔”(pāpā為我地喚高祖父的發(fā)音)的軼事。他是我的一位叔高祖,本名文成儀,因為嘴吧生得大,抑或有點敞口,被人喚做“倆(Lia)嘴”,就是裂口的意思。其人身長不足五尺、體重不足百斤,但于拳棍刀劍卻樣樣精通,當?shù)責o人敢與之仲伯。人背負之輕如棉絮,但一旦立地站樁,任人推打都絲紋不動。而且耳聰驚人,曾有人摜流星錘試之,錘風剛起,即已警覺。還擅長腿功,有巨力,經(jīng)常以腳踢石磨逗晚輩小孩玩耍,又曾手提石碓下溪澗罩魚,足見其力量之巨大。他是當?shù)卣嬲暮澜?,家族中的英雄。我祖父跟我們講起自己這位叔祖父的故事,真是津津有味。我們聽起來,也是津津有味。 ??? 清明祭祖,邊界爭山,都是“倆嘴拔拔”大顯身手的時節(jié)。從水嶺往北與靖位隔界的地方有一座山,本是我們文姓人的山,后來因為家族搬遷,世道轉(zhuǎn)移,竟弄得權(quán)屬不清起來。需要的時候,族人到山上去取材。大大方方地上山,大大方方地取材,大大方方地回來。對方爭山權(quán)的人也想以逸待勞,等這邊取好了材撤退的時候才上場。心想只要趕跑了取材的人,自己就不費吹灰之力能得到現(xiàn)成的木材。他們往往忘記了“來者不善,善者不來”的古話,沒想到在取材的行列中有一個叫“倆(Lia)嘴”的師傅在斷后。他們只看到這是一個身材矮小的人,而且慌里慌張,砍的樹連枝柯都未去掉,就扛著上路了。于是就三人、五人一齊上前,拖住樹的枝柯,不讓走人。這時候,我們的“倆嘴拔拔”卻并不慌張,他連樹帶人一起扛著走,等到那些攀著樹枝的人有所覺悟的時候,他卻輕輕地一個橫掃,把后面的人全都摔到路傍溪溝里去了,剩余的人誰還敢上前冒險?再比如是遇到干旱年情,經(jīng)常出現(xiàn)爭水搶水的現(xiàn)象。但只要“倆嘴拔拔”在水口上插一把鋤頭,就再沒有人敢亂了秩序,都得按規(guī)矩、輪時間分水澆田,以讓家家都有一碗飯吃。 ??? 一般來說,文姓子弟,要是耍不得兩套拳,就莫想在清明會上坐位子。因為清明會往往是一個家族的最大聚會,掃墓祭祖往往又與山林地界糾紛相聯(lián)系。一個大的清明會,也就是一次家族整體力量的顯示,是家族在地方上地位的一次明確。那些孔武有力,能為家族爭得一席之地和無限榮譽的人,自然要備受尊重,盡享風光。而懦弱無能之輩,自然只有靠邊站的份子。因而在我們家族最早聚居的水嶺冷山村,一直以來就流傳著這么一句話:“不會打拳的子孫,吃不得清明會,算不得冷山人”,全族晚輩后生都以此自勉。 ??? 我的祖輩、父輩以及兄長們,正是在這樣一種家族教育中,人人習武,個個練拳。農(nóng)忙種田,農(nóng)閑打拳,正是家常便飯。刀槍棍棒,鋤頭掛耙,扁擔板凳,都是練功器械。我因此也耳濡目染,受到薰陶??吹礁绺鐐冊谔梦莸恼虚g或房前空地上打拳練武,心里難免癢癢的,摩拳擦掌,也要下場比劃一番。開始是跟著蹲馬步,也就是扎樁子。這是最簡單的,隨時隨地都可以練習。把一雙腿腳分開,腰身下挫,讓大腿與小腿成九十度曲折,立在那里紋絲不動,蹲十分、二十分鐘,甚至半個小時以上。練的是基本功。習武的人講究“睡如弓,站如松,動如風”,這第一關(guān)就是要把自己練得象一棵松樹一樣堅定不移。然后,學動作。從出場亮相、揮掌劈擋、握拳擊打開始,把手上的套路搞清楚。之后,就是步法,學會進、退、騰、挪、移。當手和腳可以并行的時候,實際上就已經(jīng)進入了具體的拳術(shù)練習階段了。最簡單的兩套拳路,是“單四門”和“雙四門”,只有掌劈、拳擊,進、退、挪、移,幾種簡單的動作和步法,學起來還算容易。我練了一段時間,也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常識。知道在揮掌擋開對方的進攻之后,一定要跟進一拳予以還擊;要在每一招防守之上,醞釀一著出擊;在每一次進攻之中,又絕不放松防守。勁要使足,拳卻不能揮得太直,一定要做到收發(fā)自如;踢腿也一樣,不能把勁道全部發(fā)完??傊?,要不給對手以絲毫可乘之機。這和做人做事的道理,實際上也是差不多的。 ??? 我學習打拳,也僅此而已。再進一步,學少林黑虎拳、岳家拳和蔡家拳,我便徹底跟不上了。以后的棍、棒、刀、槍、劍、長凳、木拔等各種器械套路,更是讓我看得眼花繚亂,分不清東西南北,辯不出來龍去脈。我自此知道自己實在不是學武的材料,于此一道也便不再深究,最終當然是毫無造就。而我大哥卻在頑強毅力的支撐下,冬練嚴寒,夏練酷暑,居然就學會了一身武功,無論是居家,還是出門在外,底氣自然十足。全家人似乎也因此多了一份安全感。 ??? 當然,社會已經(jīng)變遷,國家即已進入和平建設時期,人居安居樂業(yè),各種紛爭械斗自然隨之減少,即或有了問題,也不得靠武力而是要由法律來解決。武術(shù)不再是生存必須的本領,而只是強身健體的途徑之一。跳出農(nóng)業(yè)世界,改變祖祖輩輩以來“面朝黃土背朝天”的命運,得依孔夫子那一句“萬般皆下品,唯有讀書高”來實踐。我因此便要在“讀書”這兩個字上下功夫,來實現(xiàn)自己的人生夢想。從六歲入學開始,到十九歲參加工作,考來考去,久經(jīng)“沙場”,總算是擠入到了“吃皇糧”的行列里,于生存之計倒仿佛是無虞了。但是在大地之上行走,每每遇到不平之事,心想揮拳向前,卻發(fā)現(xiàn)自己竟是手無縛雞之力,只能繞道而走。遺憾,遺憾,實在是遺憾!生為東安人,而沒有把一套拳打熟,并于必要時刻發(fā)揮使用,實在是慚愧得很。 ??? 后來,翻到縣人李德植、唐守才、周海泉輩挖掘整理的《東安簡易拳》、《東安簡易棍》、《東安刀》、《東安武術(shù)》等書藉資料,心里面不禁又蕩起一股少年的激情。想重頭再來,把一身胳膊腿松動松動,學那么幾手功夫。既便不為“路見不平,拔刀相助”,也可以強身健體,平安度日。以便生活在這個世界之上,除了看看陽光之外,更有充沛的精力做一些心里面想做的事情。在這里,我要把這個心愿告訴所有的同鄉(xiāng)人。讓我們在“打不過東安”這句口號之下,生活得更加健康、幸福、充實,并且有所作為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