微信掃一掃
??? 春節(jié),俗稱過年,年節(jié),是一年中最隆重延續(xù)時間最長的節(jié)日。解放前農(nóng)歷十二月十六日各商店宴請縉紳和雇員(俗稱“先生”),結(jié)算一年帳目,確定雇員明年去留,名叫“倒牙”。“倒牙”后雇員回家準(zhǔn)備過春節(jié)。地主所雇長工亦然。二十三日送灶王上天。二十四日(或二十八日、二十九日,各地不一)女婿攜妻子兒女赴岳家送年禮、過小年。二十四日起打掃衛(wèi)生,洗衣服被褥,填補室內(nèi)地面,殺年豬,做粑粑。二十七日殺雞祭廟。除夕那天貼春聯(lián)、掛年畫,室內(nèi)裝飾一新,并備香燭、酒菜祭祖墳。晚上過年,先擺酒菜迎灶王、供天地、敬祖先,然后全家團聚家宴。席上必有魚,取年年有余之意。有的至中夜不睡,名叫“守歲”。午夜剛過,即鳴鞭炮迎新年。清晨按星歷所定吉利方位鳴炮竹出行。自初一日起至親友家拜年。俗話說:“初一崽(兒子),初二郎(女婿),初三初拜舅娘”。意謂必先至親然后其他,否則謂不知禮。拜年至元宵止。兒童拜年,長輩須給“掛錢”。初一至元宵,堂前懸點“天燈”。元宵后開始請春酒。春節(jié)期間,凡敬神祭祖、拜年迎客、入席送客均燃爆竹。正月初開始,各村鎮(zhèn)耍龍燈、舞獅、唱戲慶賀,或白天、或黑夜,串行各村,觀者空室;如有姻親或同族耍龍舞獅來,須酒宴款待。新中國成立后,倒牙、祭廟等習(xí)已廢,耍龍、舞獅、唱戲不如以前興盛。其余習(xí)俗仍舊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