微信掃一掃
蔣素華 ? 伴著一陣陣濕潤的山風,隨著一縷縷輕盈的雨霧,我們前去探訪橫塘鎮(zhèn)周家大屋。橫塘村的周支書,為我們作了向?qū)А?/FONT> 在村口兩棵古樟下,我們駐足停留了片刻。我看見那墨綠的樟葉、翠綠的新枝、淡青的藤蔓,交織在殘枝斷桿上,伸手觸摸那近乎空心的大樹干,我感到那樹皮干枯、粗燥、刺膚。連周支書也說不準這樹的準確年齡。我猜想,至少也有200年以上的滄桑歲月了。 微雨下,那條蜿蜒匍伏在田洞中,通向大屋的古石板道,像剛剛打上一屋蠟油,油光發(fā)亮。周支書告訴我們,這條石板路與大屋一樣久遠。漫步其上,有些擔心滑倒摔跤,我們小心翼翼撿路邊走,可邊上那綠茸茸的青苔,東一叢,西一簇的,十分鮮嫩可愛,我們真不忍心去踐踏。于是我們跳躍著前進,精心地挑選著自己的腳步。 近了,近了,隨著石板道的延伸,那翹首飛揚的屋檐漸漸在雨霧中清晰起來,“一個,兩個,三個……”,既錯落有致,又整齊畫一,顯得十分氣派。還有兩根青石柱也出現(xiàn)在眼前,靜靜地歪斜在大屋前邊的空地上,過去是用來拴馬的。為了弄清楚大屋撲朔迷離的布局,我開始尋根究底起來。據(jù)同支書介紹,周家大屋為明未清初之際興建,幾百年來一直是周氏后人所居住,沒有雜姓。因為周氏先祖,是明朝的大官,從這里經(jīng)過的官員得“文官下轎,武官下馬”,所以才有剛才那拴馬柱。拴馬柱邊的空地上,圍有好幾根長達丈余的青石條??梢韵胍?,當年住在這個院落里的家族確實曾有著顯赫的背景。 越過空地便進入了住宅區(qū)。我們看到,院落呈長方型,坐西向東,占地四萬六千多平方米,建筑面積達二萬二千平方米。八條青石板巷道自東向西深入,把整個院落分成九縱,也就是九棟正屋。而每棟正屋旁邊都橫列著兩排橫屋,一共是十八座。所有的房屋都有青石板巷道連接,可以腳不沾泥往來于每棟房屋之間。而每座正屋的大門均是用長條形大青石柱做的門框,門眉上刻獅獸麒麟等瑞物,非常氣派。屋內(nèi)最寬敞的地方是堂屋,地面是用三合泥鋪成的,堂屋前是天井、照墻和門樓,兩側(cè)用木壁分隔成臥房和廂房。天井全是用青石板鋪蓋,看不見明顯的下水道,卻從不存水,說明其排水系統(tǒng)安排得十分巧妙科學。房屋的門窗、墻壁、棟梁上刻有福、祿、壽、八仙、花鳥、龍鳳等各種不同的圖案,雕刻精美,形態(tài)逼真,給人栩栩如生之感。所有的房屋都以青石板巷道連接著,巷巷相通,道道相連,相互之間往來很方便,這難免讓單家獨院的現(xiàn)代人有些向往。我不覺想起巴金先生筆下所描繪的北京四合院,又仿佛看到了當年居住在這里的人們,非常講究禮儀謙恭,翁叔兄弟、婆媳妯娌之間絕少矛盾爭執(zhí),大家和睦相處。也很少有偷盜現(xiàn)象發(fā)生,村里的社會治安狀況很好,一派其樂融融的景象。 周支書說,近年來,因為橫塘新鎮(zhèn)的建立,許多大屋的住戶都到新街上建房了,現(xiàn)在大屋里住的人越來越少,顯得有些空寂了,有的房屋甚至成了危房。 我們在大屋里轉(zhuǎn)了一大圈,出來后看看時間,大約用了四十多分鐘。周家大屋確實是大,如果要細看的話起碼要個多小時。它重樓屋疊,斗拱翹檐,外表非常壯觀,內(nèi)里設(shè)置又十分實用,稱得上是我省湘南邊陲古代民居建筑的代表作之一,具有很高的歷史、藝術(shù)和科學價值。加上它所處的地理位置,很適合作民俗旅游開發(fā)。我把自己的想法跟周支書說了,沒想到他比我還要熱心。他早就有把周家大屋開發(fā)成旅游景點的想法,只是苦于資金缺乏才沒有付諸行動。我說,現(xiàn)在重點要加強保護,等到時機成熟的時候,讓我們一起來聯(lián)手把它推出去。把它推向全省,推向全國……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