微信掃一掃
▲唐元甫莊園視頻
清代兵部尚書——唐元甫(1834—1895),字仁廉,渾號賴之,唐賴之莊園位于湖南省東安縣石期市鎮(zhèn)臺凡市鄉(xiāng)洪井村,約建于清同治末年間,規(guī)模宏大,構件精美,布局講究,距今一百余年,歷經時局變換及歷次破舊行為,至今主體建筑外圍墻及各種石質構件基本殘存。如今莊園已淹埋在荒草叢中,主體建筑也毀壞嚴重,但從那破爛不堪的房屋構件和依然決然矗立在雜草中的石圍墻、栓馬石、鎮(zhèn)邪塔、唐賴之夫婦墓地等建筑物上看,仍難掩飾昔日的輝煌和權勢。希望能引起文物部門以及當?shù)鼐用竦谋Wo和愛惜,古跡的開發(fā)、保護、利用任重道遠!
在有魚米之鄉(xiāng)美譽的湖南境內,湘江上游河畔,坐落著一個山清水秀的村院——洪井竹山園。山園距湘桂鐵路8公里,有與107國道相連的公路貫通而過,東抵零陵南達東安。雖地處僻靜,交通倒也方便。
二十世紀初,這里古樹青蔭,翠竹成林,綠蔭叢中,有一上下兩進一排五棟的古式樓房。正屋大門上有著古典名人,山水鳥獸的浮雕,門樓上方掛著一塊紅底金字的豎匾,上書“建威第”,正屋左側是一排橫屋、花廳,橫屋后面是倉庫、柴房、馬廄,正屋右側是一棟三進殿堂式的唐氏祖祠。一對高大的青石獅子,威武地固守在大門的兩側,顯示出唐氏祖代的特殊地位,正屋門前寬闊的青石大坪上,有結構精良的戲臺、吊樓,左邊有涼亭、魚池、書房,右邊是武書房。一道兩人高的青石圍墻圍繞著整個院落,數(shù)十棟樓閣廳院、高三丈余的五級石砌寶塔,錯落其中。寶塔高三丈余,塔頂魁星點斗,矗立空中,瞰視著這名門府第。然而由于歷史的變遷,當年的偉跡已不復完整,有的甚至已成廢墟。
這座村院的創(chuàng)業(yè)人,是清末湘軍將領,東安三大顯赫聞名人物(席寶田,榮維善,唐仁廉)之一的唐仁廉。唐仁廉號元甫,字賴之,生于清道光十四年(1835年) 九月十七日,兄弟三人,排行老二。他少年時家境貧寒,父親以織布為生。他給人放牛,備受冷眼,但其人秉性倔強,不畏強暴。唐仁廉身長而腳短,形似猿猴,昔日曾聽我九姨姥(唐仁廉的第九夫人鐘氏,四川重慶人,于1957年逝世)常說起:“他吃食很快,嘴動很像猿猴,行動靈敏,兩腮生滿腮須,終年時有如猿猴現(xiàn)形,所以后人傳說他是‘仙猴投胎’。”他因輕文習武,身手不凡,同齡人畏之,因此常有人上門告狀,父母厭其惹事,一氣之下,將其捆在石塊上,沉入門前洪井塘中,任其生死,結果他從塘尾上岸,離家出走,此后便開始了他征戰(zhàn)沙場的戎馬生涯。后來便成為一名清末的有功將領。
唐仁廉家院近處之五級(層)青石鑿造的浮屠—鎮(zhèn)邪塔
他少年從軍跟隨楊岳斌部下,因他英勇善戰(zhàn),機智多謀,深得楊岳斌的喜愛和重用,并提升為守備。清咸豐十年(1860年)他幫助清廷收復了建德縣(時太平軍起義),并被提升為游擊將軍,賜號為壯勇巴圖魯。
清咸豐十一年(1861年)太平軍將領韋志俊,因四年前天京(今南京)內訌,二哥北王韋昌輝慘遭殺戮,幸虧翼王石達開在天王洪秀全面前力奏,并將韋志俊的三歲兒子送進天王府作為人質,以取信天王,免遭誅連。其時清軍逼近池州,韋志俊投降,清軍唐仁廉進駐池州接受投降。韋志俊的部下突然變卦,要挾清軍,唐仁廉當場殺死數(shù)名為首者,使受降順利進行。楊岳斌為嘉獎唐仁廉,令他成立“仁字軍”獨成勁旅,屢戰(zhàn)屢勝,復又圍攻安慶。( “仁字營” 隸屬湘軍體系,于咸豐九年(1859)底由唐仁廉創(chuàng)建。在李連杰、劉德華、金城武主演的電影《投名狀》里,那些打著“魁字營”、“吉字營”等旗號的軍隊,就是以湘軍各“營”為歷史背景進行的藝術創(chuàng)作。
咸豐九年(1859)十二月,彭玉麟率領水師攻克池州,太平軍韋志俊投降。彭玉麟親自率領內湖水師移駐黃石,與楊岳斌(字載福)的水師合營。黃翼升(字昌岐)奉彭玉麟之命,率部前往招撫池州太平軍,楊的部將唐仁廉隨同前往。韋部古隆賢不愿叛變,鼓動部眾嘩變,唐仁廉立斬幾名嘩變將領,方將亂陣鎮(zhèn)住。后古隆賢率部攻擊韋志俊。黃翼升所部奮力作戰(zhàn),將太平軍擊退,收容一萬人。楊輔清所部從徽州和寧國前來救援,攻占池州。救出殘余的太平軍,返回張溪。楊岳斌聽到唐仁廉臨危不亂的事情,嘉獎他的勇敢,令他從投降的太平軍中挑選軍士,創(chuàng)立為”仁字營”。
他在赤崗嶺一帶,打破陳玉成的增援部隊,并一舉攻破了豐城、鉛山,因而被提升成副將。
同治元年(1862年)唐仁廉領兵攻克了青陽縣城,陳玉成突圍后往秦州時為苗沛霖所擒,陳玉成被凌遲處死,時年二十六歲,李鴻章奏請朝廷褒獎唐仁廉為副總兵。
同治三年(1864年)攻克金壇一帶,提升為都督。
同治四年(1865年)鮑超、唐仁廉合兵攻克了廣東嘉應州城,平定了逃入廣東境內的太平軍,到此太平軍被徹底擊敗。唐仁廉作戰(zhàn)有功,清廷賜他花翎頂戴和黃馬褂。
同治五年(1866年)正式被提升為都督。他隨李鴻章征剿東捻軍,捻軍在河南分為兩路(陳留縣一支,杞縣一支)。任柱、賴文光往東北走是為東捻軍。張總愚(張宗禹)、邱遠方往西南走是為西捻軍,其時東捻軍兇猛,大敗淮軍于湖北德安,擊斃總兵張樹珊。
同治六年(1867年)賴文光又大敗劉銘傳于湖北安陸,尹隆河,幸鮑超、唐仁廉趕到,合擊解圍,清軍轉敗為勝,并帶領騎兵追逐于湖北、河南交界之地的棗陽、平林店一帶,并統(tǒng)領了清將鮑超的部下(時鮑超已去職)。東捻軍自河南逃入山東,被唐仁廉、劉銘傳合擊于濰縣,松樹山之間,大敗賴文光、任柱,東捻軍被迫南逃,任柱被部下潘貴升所殺,接著唐仁廉追逐東捻軍,大敗于膠州,又大敗于壽光南北,洋河彌河之間,賴文光由六塘河突圍逃到揚州,為道員吳毓蘭所擒,斬于揚州,東捻平,唐仁廉又一次受朝廷嘉獎。
同治七年(1868年)西捻軍首領張宗禹,企圖進犯京城,京都震動,唐仁廉被召到河南,河北之間牽制西捻軍,接連在郝家塞、李家塘等地大敗西捻軍,又聯(lián)合郭松林等清軍將領在河南沙河一帶,擊潰西捻軍主力軍,追抵商河城下。張宗禹負傷逃遁至德州強渡運河受阻,返回德州,被唐仁廉、劉銘傳、郭松林圍殲于山東花平縣南鎮(zhèn),張宗禹投徒駭河死。不久在高塘盧寨徹底平定了西捻軍,唐仁廉以一等功臣受到朝廷賜賞。
同治九年(1870年)唐仁廉隨李鴻章去陜西平定了北山土匪。法軍戰(zhàn)艦侵近天津唐仁廉奉召回京駐防,鎮(zhèn)守在大青縣馬廠一帶。
同治十三年(1874年)升任為通永鎮(zhèn)總兵。
光緒十年(1884年)安南(越南)本系我國藩屬,法軍強行向諒山進軍,被駐守在觀音橋之廣西提督奮起擊敗法軍,法軍一面提出議約,一面攻陷臺灣基隆,占領炮臺,又遭到劉銘傳、曹光忠的擊退,法軍署使謝滿祿,威懾朝廷賠款八千萬法郎,十年交清,限二日內答復,清政府被迫向法軍宣戰(zhàn)。唐仁廉駐守北塘,丁汝昌,宋慶水師巡護營口,大連等海域,北泮海域北起大沽(羅榮光駐守)北塘(唐仁廉駐守),山海關內外(葉志超駐守),南至煙臺,水陸屹然。南疆馮子林,蘇元春大敗法軍。腐敗的清廷政府卻派李鴻章與大使在天津簽訂中法新約十款(當時法大使為Jules Patentre)。
自1876年開始,日本利用地理上的方便,把矛頭指向朝鮮半島和中國,1876年日韓訂立《江華條約》,日認韓國為自主國,韓允許日本通商,韓國脫離中國藩屬,1885年日本強迫韓國訂立《仁川條約》,日本取得了在朝鮮半島駐軍的特權,并企圖建立親日政權,從而侵入中國遼東半島,中日戰(zhàn)云密布。唐仁廉奉召進京全力上奏朝廷竭力主張從實力抵抗日本侵略,并請求招募二十營勁旅,前往遼東拒敵。經批準后,他積極招募兵馬,嚴加訓練,軍隊開出山海關外,進駐遼東半島。此時清朝廷已與日本訂立了《天津條約》,雙方自朝鮮半島撤軍。
光緒十年(1884年)唐仁廉提升為廣東水路提督,后又被提升為陸路提督。
光緒二十年(1894年)十月十日,唐仁廉因屢立戰(zhàn)功,在慶賀慈禧太后六十壽誕之際加封唐仁廉為尚書銜。
光緒二十一年(1895年)六月二十五日,他病逝于廣州,享年六十二歲,官封尚書銜,光祿大夫,建威將軍,任廣東水陸提督。他的功績列入《清史》、《清史列傳(一百九十六卷)》、《二十五精華》、《李鴻章傳(梁啟超著)》及《東安縣志》。他雖行伍出身一介武夫,但為人正派,不阿權貴,平易近人,深諳苦貧,在鄉(xiāng)里設有育嬰堂,濟養(yǎng)孤兒,興修水利(筑有洪井塘,寶豐塘,第一塘及引水渠),修路、架橋,濟貧救災,深得鄉(xiāng)里老幼稱譽。他雖然未多讀書,文墨欠佳,但對書法酷愛,篆體中的“虎”字能一筆成書且筆行獨特,他寫最后一豎筆時,需兩人在后身扶著以防跌倒,這樣以示筆法有力,同僚們把他的篆體“虎”字裝裱為中堂字畫。他的夫人余氏在剿捻軍時,每次戰(zhàn)役都與唐仁廉并肩作戰(zhàn),堪稱女中豪杰,被授予誥封一品夫人,御賜鳳冠霞帔。
唐元甫人物簡介
清代兵部尚書——唐元甫(1834—1895),字仁廉,渾號賴之,東安縣石期市鎮(zhèn)洪井村人,官至廣東陸路提督,誥封建威將軍、光祿大夫,贈兵部尚書(相當于今天的國防部長),是從武之人的最高長官?!按虿贿^東安”這句俗話,在唐元甫這里算是發(fā)揮到了極致。
唐元甫的功名確實是打出來的。根據(jù)歷史記載,唐元甫從小生長在東安的一個草根家庭,小時候家境貧寒,性情放蕩不羈,其身短足長,形似猿猴。咸豐初,他跟隨曾國荃部下投入湘軍楊學斌部。咸豐九年(1859),太平軍韋志俊在池州詐降,他跟隨彭玉麟前往受降,忽然降軍嘩變,唐元甫反應迅速,立起還擊,手刃數(shù)人,平定了動亂。唐的勇猛獲得了楊學斌的賞識,楊就讓25歲的唐元甫從投降的叛軍中挑選兵勇,組建自己的部隊:“仁字營”。在李連杰、劉德華、金城武主演的電影《投名狀》里,那些打著“魁字營”、“吉字營”等旗號的軍隊,就是以湘軍各“營”為歷史背景進行的藝術創(chuàng)作。組建“仁字營”,意味著唐元甫在其軍事和政治生涯中,走上了自己的舞臺。
此后,唐元甫“領銜主演”,在用戰(zhàn)場搭建的舞臺上,不斷演繹精彩。他率領自己的武裝力量,先后參與鎮(zhèn)壓太平軍、捻軍、回民起義軍,在一次又一次浴血奮戰(zhàn)中屢建奇功,從守備提升為游擊、副將、總兵,直至武職從一品提督,并獲賞黃馬褂。光緒十年(1884),唐元甫任廣東水師提督。光緒二十年,詔加尚書銜,正好碰上中日甲午之戰(zhàn)爆發(fā)。“打不怕、不怕打、怕不打”的唐元甫馬上赴京,請求率二十營兵力出戰(zhàn)。不料軍隊剛剛出關,戰(zhàn)事就因議和而結束了,只好打馬回府——要不然,他的功名簿上,也許還會續(xù)寫輝煌?!〉诙?,62歲的唐元甫病逝于廣東陸路提督任上,結束了他傳奇的一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