微信掃一掃
東湘河發(fā)源于古城零陵,在石期市鎮(zhèn)南匯入湘江,河上有座三孔石拱橋,名叫“獨成橋”。清光緒《東安縣志》載:明初,唐太貞(即唐十萬)以私財修造,費八千余金,故號獨成橋……橋石有魚文,白章黑畫,復有七級浮圖,皆瑩然如鏤。
獨成橋是一座四墩三孔石砌拱橋,是東安原縣城和永州原府治(今零陵區(qū))行人陸路往來的必經(jīng)要道。全長58米,寬5米余,高10米。全橋都由大塊青石鏨制而成,光滑厚實,美觀大方。三個大拱,形狀相似,大小一致,彼此勾連;橋面兩側(cè)護欄,堅實厚重,高矮適度;東西橋頭,階級平整,往來方便。全橋運用的是我國古代沿襲的無漿砌石之重力修建原理。有專家說,它在中國橋梁設計和建造史上,許多方面都可獨領風騷。(文/蔣國森)
“唐拾萬”與獨成橋
■陳明淳
唐太貞因獨成橋在東安歷史上留下了輝煌。
唐太貞,是明代永樂年間人。“唐拾萬”,是別人加之的諢號。
古石期市商貿(mào)區(qū)建立在東湘河融進湘江的入口處,占船埠要沖的一戶人家是唐姓,開布匹綢緞鋪。唐太貞出生于此家,他從小不遵父教,不發(fā)憤讀書,學業(yè)無成后只好繼承父業(yè),潛心經(jīng)商。哪知入商場便如魚得水,生意興隆,不幾年便積蓄上十萬,成為巨富。
店鋪旁有一座叫官莊橋的木橋,是交通兩岸唯一的橋。由于年代久遠,橋體破壞嚴重,每當夏季洪水來襲,橋墩岌岌可危,苦了過橋的行人,也點燃了唐太貞修橋的善心。
唐太貞想,錢再多,都是過眼云煙,死不帶走。他不花錢建什么“唐氏別墅”、“唐家莊房”,將千千萬萬錢財留與子孫,而是行善積德,方便百姓。于是,他決定個人出資在原木橋旁建一座堅固的石拱橋,“費八千金,七年始成”,真不容易??!
唐太貞的成功一是得天時。公元1400年前,中國手工工場的大量出現(xiàn),促進了江南絲綢業(yè)的迅速發(fā)展,一個嶄新制度推動了社會經(jīng)濟,這就是所謂的歷史機遇。二是得地利。石期市是永州府進入東安縣境的第一個驛站,水陸交通要道。唐太貞的商鋪,地理位置得天獨厚,經(jīng)商就在方便處。三是得人和。顧客是上帝,廣辟財源靠的是人和。唐太貞生意紅火,造橋人才有的不請自來,其間有建造故宮的高級技師,砌石已不用傳統(tǒng)的石灰漿,而是一種新型的粘合劑。造橋得人心,大家對他的評價是“樂善好義”,他外出能四處逢源,所謂“左踏金,右踏銀”,是說逢兇也能化吉,傳說連打草鞋神仙也煉磨刀石相助。
唐太貞率族人修了唐家祠堂,供了觀音菩薩。唐太貞死后,祠堂旁多了他的一塑像,他的“樂善好義”深入人心,深受后人的愛戴。誠如是,那個時代商業(yè)傾軋嚴重,同行如同虎,尤其對成功者壓力大,因嫉妒而非議、毀謗,或人身攻擊,亦有人在。說什么“萬事不求人”,不求人有何不好?說什么“此橋八千,殆虛言矣!”企圖否定造橋功績。由此看來這些都不重要,重要的是唐太貞造了座名叫“獨成橋”的橋,造了永州府上第一座獨資大橋,造了座至今已500年仍堅如磐石的石拱橋……
獨成橋自建成至今,業(yè)經(jīng)500多年??箲?zhàn)以前,上面還建有店鋪,生意火紅,市面繁榮。1944年,侵華入湘的日本強盜為了切斷東安縣城到永州府的主要通道,在獨成橋上投了兩顆炸彈,一顆爆炸于其橋腳附近,一顆命中它的中拱上緣一側(cè),有幾塊拱石和七成護欄被炸塌,其余都完好無損,大橋依然如故,穩(wěn)穩(wěn)地屹立在東湘河上。1951年經(jīng)該鎮(zhèn)黃崗中先生首倡修復,雖然不比以前完美,但仍能擔當兩岸成千上萬人車過往。1973年,石峰公路通車后,當局為了省錢省力,更讓它承擔該條公路的重要組成部分。30多年里,無論白天黑夜,也無論客車、貨車,都從它上面隆隆碾過,橋的整體,都完好無損(現(xiàn)已明令禁止機動車輛通過),即使是今天,站到橋下認真看去,仍覺它拱面光滑,氣勢恢宏,牢不可破。